解放戰爭三大戰役先后順序為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
1、遼沈戰役
遼沈戰役是第一個戰役,也是三大戰役中最為關鍵的戰役。
遼沈戰役從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歷時52天,東北野戰軍以傷亡6.9萬人的代價,殲滅國軍47.2萬余人,其中斃傷國軍官兵5.68萬人,俘虜32.43萬人,俘虜國軍少將以上高級軍官186名。
國軍共損失1個東北“剿匪”總司令部,1個東北“剿總”錦州指揮所,4個兵團部、11個軍部和36個師。損失各種火炮4709門,輕重機槍13347挺和其他槍支175361支。
2、淮海戰役
淮海戰役,國民黨稱“徐蚌會戰”,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中原野戰軍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臨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對國民黨軍進行的戰略性進攻戰役。
戰役于1948年11月6日開始,1949年1月10日結束,徐州剿匪總司令部劉峙指揮中華民國國軍五個兵團部、22個軍部、56個師及一個綏靖區共55.5萬人被消滅及改編,解放軍總共傷亡13.4萬人。
淮海戰役是三大戰役中解放軍犧牲最重,殲敵數量最多,政治影響最大、戰爭樣式最復雜的戰役。
淮海戰役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三大戰役的第二個戰役。
3、平津戰役
平津戰役(中國大陸稱作平津戰役,臺灣稱作平津會戰)是國共內戰“三大戰役”之一,1948年11月29日開始,1949年1月31日結束,共64天。
林彪、羅榮桓、聶榮臻、劉亞樓指揮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部隊共100萬大軍。
以北平、天津為中心,以傷亡3.9萬人的代價,消滅及改編中華民國國軍3個兵團,13個軍50個師共計52.1萬人,解放了北平、天津在內的華北大片地區。
平津戰役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具有決定意義的三大戰役的最后一個戰役。
擴展資料:
雙堆集戰役屬于淮海戰爭的第二階段了,這是當時解放軍中原野戰軍主力與華東野戰軍的一場大規模村落攻堅戰,當時這場戰爭是在人民解放軍在碾莊圩戰役后發生的,當時黨中央根據當前的形勢則決定以中原野戰軍7個縱隊和華東野戰軍兩個縱隊對其黃維兵團進行圍殲,
當時國民黨擁有十分強大的部隊而且在人數上也占據很大的優勢,而當時被我們包圍的則是國軍的第十二兵團,其司令員則是黃維,副司令則是胡璉,而這兩人曾都在國軍最精銳的部隊中擔任過軍長,其在作戰經驗上十分強,
當時國軍中戰斗力最強的則是國軍的第十八軍,其在抗日戰爭中都展示了極其強烈的戰斗力,而在解放戰爭中也曾造成過解放軍很嚴重的傷亡。
而這次雙堆集戰役中國軍則派出了國軍的第十八軍,當時這兩支部隊交手,戰況極為慘烈,當時則華野派出了增援部隊帶領著重武器才獲得這場戰役的勝利。
>>新浪愛問知識人問答推廣接單
此文由 網站目錄_網站網址收錄與提交入口 編輯,未經允許不得轉載!: